网站公告
     读取新闻内容

为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会依托母校及校友丰富的资源设立若干文化项目,有:太极运动研究干预中心、包公文化发展中心、孙中山祖籍文化研究、养生保健等。诚寻志同道合者加盟合作,共创辉煌。详情致电:13937117548;QQ:342893083。

当前位置:公司首页 > 校友风采 > 文章显示
校友风采
崔波

日期:2012-9-14 11:57:30

崔波: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中国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植物学会秘书长。1962年生,1979年考入中山大学,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同年在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开展生物学研究,期间参加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第一分队,从事南方九省区植物资源和植被考察,后获得Army Word 生物技术奖,藉此资助,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学习生物技术。目前支持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工程研究所的工作。共主持、参加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十二项,取得的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河南省科学院科研成果奖和郑州市科技进步奖二十一项:出版研究专著十五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共七十余篇,其中十余篇获得河南省科学院优秀科技论文奖。申报发明专利5项,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发的发明专利证书4项,另有一项目前处于公示期。

                                             崔波(中)

圆梦南国,求学海外
      今天,我们来到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工程研究所采访崔波所长。崔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是非常随和的,眼神中散发着科技工作者特有的智慧。冷静、机敏、睿智、沉着,言谈举止之间,透漏着思维的严谨细密。百忙之中的崔老师看到我们来访,立刻起身,握手,让座,倒茶,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们。我们看不到想象中的威严和架子,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和蔼亲切的老校友、慈父般的长者,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
      崔老师谈吐自然,精力充沛,话语间尽显对母校的热爱和关心,从1983年毕业到现在,学长始终从事生物科学技术研究,并不断地学习深造,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着潜下心来做研究的严谨科学态度。他说,这二十多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他本人,变化都很大,可唯一不变的就是自己对母校的感情。“任何时候说起我们中大都是有感情的”,“我永远不忘自己是中大学子”。

苦尽甘来,点滴情怀
      崔老师在中大度过了快乐的大学生活。至今,崔老师对那时的事还记忆犹新。大学开始时生活习惯有些不适应,但后来很快就融入了大学生活。那时,他除了看书之外,还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踢足球,或骑车到广州各处的风景名胜旅游。崔老师说,和现在的大学生比起来,他们那时要单纯的多,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就业压力,大学四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在大学4年里,老师的时间表是“朝六晚十”,六点钟起床,跑步锻炼,吃完早餐就马上去图书馆抢座位,下午除了上课,老师大多数时间还是在看书,晚上看到11点钟,在被窝里还与书同眠,一直坚持了数年。“唯有苦读,做真学问,丢掉一切杂事,方能有所成。”崔老师不断感慨到。
      因为当时是“文革”刚刚结束,学生们虽然在思想上比较活跃,但在生活上还相当单调。一方面由于当时生活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思想开放程度也远不如今天。崔老师说,当时学习的读书风气很浓,学生读书都相当努力,课余时间有很多人到图书馆看书,背单词,还有很多人自己写了个英文单词的小本放在口袋里一边走一边读。课余时间除了运动、散步之外没有什么其他个人活动,但由组织发动的文娱活动、集体活动却经常有。同时,崔老师坦言,大学生活经历对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当时,班里每个人来到大学校园前的经历都很丰富,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农民,有的来自部队。不同背景和经历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共同学习,交流,除了知识上的交流,还收获了广泛的社会知识。这种学习、交流往往比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更多、更重要。
      说到上大学,崔老师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当时费用完全靠国家资助,一分钱也不用交,学费,书本费,伙食费全免。食堂每月统一发一次餐票,倘若吃不完还可以退钱。这是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国家正需要人才,所有安排了专门的资金,不论贫富,全部免费,为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建设祖国,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当时是毕业包分配,崔老师服从分配,就回到了河南,一直从事生物科学技术研究。回顾近20年的学习经历,崔老师感慨良多。他说:“大学生活对一个人的成长,对后来的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超越任何一个阶段对人的影响。影响人的是大学的‘大’,因为大,大学里有很多新事物,而新事物、新环境对一个人的接受态度、学习习惯的形成,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综合性大学,专业多,从事各项研究的人更多,身处其中,你才明白知识真的像大海一样广博,与不同专业的人相处,相处学习,眼界才能更开阔,知识面才能更宽广。”

岁月留痕,激情永在
      学长认为,大学里学习无外乎专业学习和专业外的学习。专业学习是你必须完成的,相信每个人都会做。而专业外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环境。环境可以熏陶人,也可以创造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相互影响中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构成了你身处的大环境。在大环境中,你会不自觉地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各方面的才干,学习培养自己的个性。师兄还规劝我们要好好把握中大良好的大环境,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为中大的大环境增添一份光彩。崔老师认为对于中大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他很高兴能够看到中大一直在蓬勃发展。然而,中大要走出南方,扬名于国内外的话,老师认为学生很重要。从生源上看,要招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生,才能为学校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在良好的校风下,学生的教育质量才有保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他认为,不能把大学教育作为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
      谈起中大的特色,老师认为,中大学子特别适合在南方,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工作。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是中山大学地处南国开放的最前沿,是新思想传播最早的地方,文化环境如同气候般炎热,生活节奏快,气氛活跃;二是中山大学有深厚的学术文化传统,丰富的历史和革命精神积淀,使她不浮躁。他举例说,中大草木蓊郁,临水涵山,闹中取静,以致“文革”期间被批判为“山中大学”。这种历史和生态,造就了中大学子新锐而不失沉稳的气质。
      办公桌旁,他翻开我们赠送的《中山大学校友》杂志,深情地看着母校每一条的讯息,眼睛里隐约闪烁着泪光。采访快结束时,崔老师意味深长地跟我们说,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更要学会戒骄戒躁,踏实地去做一些事情,同时做人要宽容,做学问也要包容,做到博学一专,注意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总之,牢记校训,努力学习,踏实做人,这是崔老师给我们新一代中大人的寄语和希望。

“康乐园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个很美的地方,是抔令人眷恋的故土,也是我南国的最美丽的印象……”( 中山大学中文系08级  范珂)

编辑:崔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