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读取新闻内容

为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会依托母校及校友丰富的资源设立若干文化项目,有:太极运动研究干预中心、包公文化发展中心、孙中山祖籍文化研究、养生保健等。诚寻志同道合者加盟合作,共创辉煌。详情致电:13937117548;QQ:342893083。

当前位置:公司首页 > 文化养生 > 文章显示
文化养生
关注非遗:安得一双巧手 再续香包故事

日期:2016-6-27 12:01:31

来源:河南商报

各式各样的香包,已经离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远 记者 邓万里/摄 

 

吃粽子、放艾草、佩香包、戴五彩绳……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这些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可渐渐地,香包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在端午节前夕,有的商家会将其作为礼物赠送,但在大街小巷,却再看不到或推着车、或扛着竹架子、或摆地摊叫卖香包的人。

 

“中国文化遗产日”设立10年之际,作为非遗项目的香包又有着怎样的现在?

 

 

她曾自掏腰包

 

为这门手艺出过一本书

 

《礼记》中称,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须佩戴香包。有史料表明,在宋朝时,香包还成为朝臣官服的必备品。

 

在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厅一侧的玻璃柜中,摆放着一大一小两个精美的绣球香包,球面圆润而有光泽,球面还用现代材料如亮片、彩珠拉花作装饰,甚是好看。

  

“这个比较可惜,传承人去世了,失传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赵利涛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位让赵利涛如此失落的人,是省级非遗项目香包的传承人——1939年出生的李德慧。从事教育工作的李德慧从小酷爱女红,一次偶然机会让她重拾旧爱,并一发而不可收,为其付出了近40年光阴。

  

她自掏腰包,花费4年时间,出版了一本名为《端午女红》的书。在李德慧的家中,至今仍保存着老人当年写书的手稿。

  

每一个字、每一个图样都是老人一笔笔写出来、画出来的,就连从哪下针、绣球的每个花瓣直径多少,她都全部写在了书里。

  

她走了

  

她这门手艺也没了

  

2012年10月,李德慧被查出患上了直肠癌,且当时已至晚期。“从知道她得病,到她走,不到两个月,特别快。”李德慧的女儿孙婕说,李德慧在得知自己生病后,曾十分严肃地跟她聊过传承的事情,“她觉得很遗憾,因为我没能把所有技艺全部学会,但我当时已经顾不得那么多。”

  

李德慧去世后,很多人曾问孙婕:“会不会将母亲的香包技艺传承下去?”对此,孙婕总是笑笑说,“不了,我永远达不到我妈做香包的水准。”其实,孙婕并非不想做,而是她实在做不了,“我爸身体不好,我自己也动了一个大手术,想做,可我真是能力、精力都达不到了。”

  

2012年12月,孙婕和她挚爱的母亲分别了。

  

“她走了,她的这门手艺也没了,而目前咱省内,还没见谁做出来的香包能跟李德慧的作品相提并论。”赵利涛有些遗憾地说道。

  

  

反复调试几个月

  

她终于做出“童年味道”

  

在郑州市中原区,还有位香包的传承人,她凭借着不断创新,让香包有了现代感。

  

受母亲和奶奶影响,60岁的香包传承人芦爱玲自小对香包就有着特殊的喜爱,但在那个年代“很多人认为做香包不是正经事”。

  

2006年,退休后芦爱玲决定重新做香包。

  

芦爱玲开始闷头在家研究别人的作品,翻阅有关书籍,并在网上搜索甘肃庆阳香包的模样,依葫芦画瓢,用碎布头等废旧料头试着做香包。

  

“每个地方的香包各有特点,都代表了当地的一种文化,有的还跟传说有关,但我觉得文化是可以互通的。”反复揣摩练习,芦爱玲做出了“蛇盘兔”等造型各异的香包,不过对她来说,还有关键性的一步未实现,那就是记忆中的香包味道。

  

为此,芦爱玲不止一次求助老中医,但“不是少了一种味道,就是少了一种感觉”。反复调试药材比例,试验了几个月后,具有“小时候味道”的,含有白芷、艾叶、苍术等12种中药材的香料终于被她调制出来。

  

创新后的现代香包

  

让她有了一批粉丝

  

技艺日渐成熟,味道也被找回,可人们对香包的喜爱程度却不如从前。“整日整夜睡不着,一直在想咋能跟上现代审美,咋能让更多人也跟我一样做香包?”芦爱玲说。

  

在不断的否定、做、再否定、再做之后,一件件创新后的新作品完成了。有为爱美女孩儿制作的项链香包、耳坠、戒指、胸针等小饰品,有为小宝宝制作的脚链香包、毛绒玩具,也有为老人贺寿、婚礼、搬家等做的贺喜香包……

  

“现代人都追求个性、实用,香包要想传承和发展,也必须改变来适应大家的需求。”目前她制作的香包种类已有几十种,而因为做工细、香味好,她还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户。

  

芦爱玲还开办了香包学习班,班里年纪最小的6岁,最大的已80岁高龄,“好多年轻人想学做香包,这是最让我开心的事儿。”

  

“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改变香包的外形并不会影响其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反倒通过这种改良和创新,让更多的人喜爱香包,从而让香包文化被更多的人知晓。”赵利涛说。(记者 王苗苗)

 

编辑;崔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