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读取新闻内容

为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会依托母校及校友丰富的资源设立若干文化项目,有:太极运动研究干预中心、包公文化发展中心、孙中山祖籍文化研究、养生保健等。诚寻志同道合者加盟合作,共创辉煌。详情致电:13937117548;QQ:342893083。

当前位置:公司首页 > 1健会 > 文章显示
1健会
“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部分乡村高价婚姻的现实尴尬

日期:2016-6-30 10:12:52

来源: 新华社

 

动辄几十万元的天价彩礼费、持续走高的结婚花费,正成为一些农民不能承受之重。因婚借贷、因婚返贫……结婚办喜事甚至成为当前部分农村群众致贫的一大原因。天价彩礼背后,折射出中国部分农村愈来愈凸显的婚姻成本问题。

 

从“万里挑一”到“万紫千红”

 

河南西平县于营村老太太曾琴三句不离“愁死了、愁死了”。她愁的是40岁的儿子仍在打光棍。“娶不上媳妇不怨儿子,怪的是做父母的拿不出彩礼钱。”

 

村干部给记者算了笔账:村里现在娶媳妇的彩礼钱要讨个口彩,叫“万紫千红”,即一万张紫色的五元钞票、一千张红色的百元钞票,算下来是15万元。而在七八年前,彩礼是“万里挑一”,即包上一万零一元的红包;短短几年,整整涨了10多倍,甚至超过了县城里房价上涨的速度。

 

越是贫困的地区,往往这种现象越是突出。在甘肃,不算房子和车,结婚的基本花销都在14至16万元左右。为了娶亲,一般农村家庭至少要做好“5年彩礼”的储蓄计划。而江西赣州南部地区的彩礼,从1999年的1万元涨到2016年的17万元,是原来的17倍。

 

然而,彩礼钱还不是一些农村地区结婚花费的全部。“一动一不动”(房子和小汽车)、“三金三银”(金、银项链、耳环、手镯各一套)等,也不可或缺。

 

事实上,大概在七八年前,豫鄂等中部地区的农村,男方给女方的彩礼也就是俗称的“三金三银”金、银项链、耳环、手镯各一套。而现在,“三金”有了新的说法:三斤百元人民币,约14万元。

 

“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河南兰考县赵庄村郭爱花老俩口说,给三个儿子取媳妇儿,成了一辈子的使命。大儿子、二儿子都已经结婚,23岁的小儿子有了对象却没房子,结不了婚。“见面礼给了6万8,哪还有钱盖房子。”郭爱花说。

 

“现在农村娶个媳妇,最少得花50万。其中,20万用来盖房子,剩下的30万则用于彩礼、宴请、购置家庭用品等;要是女方要求在县城买房子,50万都兜不住。”郭爱花说。

 

然而,许多农村家庭辛苦打工积攒的钱仅够盖(买)房子,其他花费只能靠借。持续走高的结婚花费,使得部分农村家庭负债沉重,“乡村爱情”难抵因婚致贫的现实尴尬。

 

高价婚娶诱发多种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一项调查发现,中西部一些贫困农村的“光棍”比例极高。重庆渝北一个村庄的“光棍”,约占全村成年男性的11.56%;辽宁有一个村子,竟有“光棍”四十多个。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将农村“光棍”划分为:历史塑造型、身心缺陷型、经济贫困型与缘分宿命型四种类型。其中,经济贫困型成为当前农村“光棍”的主要类型。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经济、社会、政策等多方因素。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而经济结构变迁、性别结构变化等问题,进一步导致了部分乡村“嫁娶”人群比例的失衡。“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女孩子成为农村流失最多的群体,也是最不愿再返回农村的群体。”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夏柱智说,这助推了农村彩礼的上涨。

 

即使娶到媳妇的家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一些新婚夫妻迫于还债的压力而外出务工。于是,“一个媳妇是‘买的’,生个孩子是爷奶的”成为大部分农村人的写照。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在心理和文化层面,“攀比”之风也是导致农村婚姻费用飞涨的重要原因。河北一名大学生村官认为,随着城乡交流加速,农村青年结婚花费有向城市青年看齐的倾向。“一些农村富裕家庭结婚大操大办也引发其他村民竞相攀比,很多人都是打肿脸充胖子。”

 

“攀比”风气暴露农村治理短板

 

不过,在大部分人看来,农村高彩礼也有“作用”。多数的女方父母要到彩礼之后都会在结婚时如数还给女儿和女婿,高彩礼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男方家庭财产的代际转移。

 

“女方父母要价高主要是为了将来女儿的生活考虑,特别是在男方有几个兄弟的情况下,彩礼要得特别高几乎是必然的,因为父母的劳动成果要由几个儿子来分配,每个人都想要多要一点。”夏柱智说。

 

可见,“天价”婚娶现象暴露出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短板。有专家认为,表面上这是一个风气问题,深层次上则是农村治理缺失,农民行为缺乏引导。

 

一些社会学者家则建议,公务人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可以借此为契机,通过政府引导婚事新办、婚事俭办,形成文明、健康的新婚俗。(记者史林静)

 

编辑;崔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