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读取新闻内容

为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会依托母校及校友丰富的资源设立若干文化项目,有:太极运动研究干预中心、包公文化发展中心、孙中山祖籍文化研究、养生保健等。诚寻志同道合者加盟合作,共创辉煌。详情致电:13937117548;QQ:342893083。

当前位置:公司首页 > 校友风采 > 文章显示
校友风采
学者陈平原:没有网络文学,只有网络时代的文学 

日期:2015-6-15 11:22: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右一为陈平原

 

14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学者陈平原及学者杨早受邀做客北大博雅讲坛,以“触摸历史、重返现场”为主题在北京言几又书店进行对谈,论述了报刊、出版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的影响。提到当下大热的网络文学,陈平原从传播路径的角度分析,认为其实没有网络文学,有的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近年来,不少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人会以“新闻出版”为切入角度,比如借查阅报刊,可以窥知当时言论的具体情况,这就是文学的“物质性”。陈平原介绍,这种“物质性”,指的就是作为文字载体的报刊、书籍,以及作为流通环节的图书馆等。

 

“在现代中国,报刊、杂志积累下的资料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观察角度。”陈平原称,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借助当时大众传媒对该事件的理解,来观察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增加论述的温度。

 

于是,陈平原选择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最终,专题文章集结成为《“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出版。通过研究,陈平原认为,报刊文章有不同的论述侧面和角度,比如要了解晚清或民国时期中国的某个重要人物,可以借助当时媒体上各种资料进行还原。

 

当然,在研究近代社会乃至文学的时候,如何使用报刊资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陈平原说,研究者首先要通过阅读研究作家文集、档案来找到方向感,“报刊某种意义上是你的资料库,用于修正思路”。

 

学者杨早对此表示认同。他透露曾抄写过《申报》,就是想把自己还原到当时读报人的心态,了解到整个事件的构建过程,“我们从报摘上可以得到历史感,报章也提供给你认识世界的途径。”

 

最后,当谈到文学的传播方式时,陈平原提到了时下大热的网络作品。他认为,其实没有网络文学,而只有网络时代的文学:“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文章发表途径不同,也许文学表达会受到影响,但最终的衡量标准依旧具有某种恒定性,作品好坏并不在于‘在网上写还是纸上写’。” (上官云)

 

编辑:崔庆庆